close

【撰文/何穎怡】

 

我去京都遊玩時,一天夜裡跟老公女兒爬上清水寺,夜風如水外,居然運氣好到聽見經讚。清水寺以它的懸空大殿前舞台聞名, 139根大圓木撐成,聳立在懸崖上,沒用到一根釘子,身形美妙,所以日本諺語會說:「從清水的舞台跳下去」,意指義無反顧,破斧沉舟。

 

我去清水寺時正好碰上京都的「五山送火節」,篝火燒大字,所以晚上才有和尚的經讚,和諧平靜美好。搞日本佛教復興運動的上田紀行(Ueda Noriyuki)與達賴喇嘛對談時,批評日本和尚只為葬禮存在,可是我那天的感動真真切切並非如此呀。

每年 8月 16日京都五山送火為祈求祛病消災,是夏夜的獨特風景。(日本國家旅遊局提供)

 

是的,很多東西,你必須在那個情境裡才能感受它與環境的真實連結,進而體會到它的美,無論它在美學架構上是否成立。譬如我曾到排灣山地門做採集,巧遇排灣族婚禮。前兩天晚上,婦女便整夜唱歌串花環給賓客戴在頭上。我因為一身白襯衫牛仔褲,被村人嫌素淡難看,拿他們的衣服借我,也冠上花環,生平沒那麼漂亮過。

 

婚禮前一晚,老男人老女人分兩區,整夜唱歌。快天亮時,新娘的媽媽要唱哭歌,代表不捨女兒離去。想聽正宗排灣古調,這是最棒的場合。因為兩方各有厲害的領唱。排灣音樂講究和聲的細膩,以及即興的詩情。真的很棒。

 

第二天一早先到教堂舉行福證。祖先的信仰與教會的信仰在此並存。教會之所以能夠滲透原住民的生活,是因為「在地化」得很早,很早就把聖經轉化為羅馬拼音的原住民語聖經,很早就把古調融入到聖歌演唱裡。但是它也不排擠現代化的入侵。因此,一台電子琴打死節奏與旋律兩個部門。因為電子琴節奏固定,而排灣古調多為轉折音,拍速不固定,所以,我在教堂聆聽到的聖詩是「凸搥」的。但是不減感動,因為那就是與環境密切合拍的現實。

 

但是更多時候,宗教儀式脫離環境,變成一種觀光招徠,是歷史學者詹姆士.克利弗(James Clifford)所謂的「藝術的抽離」。譬如我到印尼峇里島,免不了也要跟一大堆觀光客去看 Kecak。Kecak改編自印度敘述長詩拉馬亞那(Ramayana,聖傳文學之一),它原本是一種帶有玄幻意味的驅魔儀式,演唱陣容通常是 75至100人,圍成緊密的圓圈,他們劃一揮舞手臂,以加重語氣,以上下的抖音形成波浪的感覺,並不時站起身來挑戰壞人,或者躺到地上以示戰敗。

 

克利弗認為任何儀式音樂要成為觀光聖品,必須透過一套符號,把它從原本的整套文化系統抽離,變成單獨的「藝術」,西方與中心文化勢力才能吸納其中的要素。換言之,伊斯蘭蘇菲教派裡的 zkir,whirling dervish,qawwali等音樂之所以吸引觀光客,並非它要訴說的「萬物非主」精神,而是已經簡化成藝術,變成商品,無需附著在文化網絡上,兀自散發著它的「異國窺奇」魅力罷了。

 

※ 延伸閱讀:
 萬物非主:聆聽旅途上的經讚聲(上)

 

完整內容請見《孤獨星球》Issue21(2013年7月號)】

arrow
arrow

    《孤獨星球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