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撰文/鄧詠淨】

 

 

珊瑚礁對小型的雀鯛魚來說是最大的庇護所。(王汶松 攝)

 

晴朗的夏日早晨,綠島西邊離岸約200公尺的海面,一艘小船上的 6名潛水員已經穿好潛水衣,套上蛙鞋,揹著 16公斤重的氣瓶,咬住調節器,「噗通」一聲,他們一個個從船沿後翻倒向大海。

 

入水後,眼前所見是一整片淡淡水藍色漸層至深邃湛藍的海洋。耳邊除了自己及潛伴緩慢的吐氣聲,再無任何聲響;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使防寒衣更加緊繃, 5公尺、 8公尺、 10公尺,他們兩兩一列,在溫暖的海水中不斷下潛,電子錶上的深度及水壓也不斷增加。一群小魚游過身邊,魚群貼得很近,甚至可以感覺到魚尾跟魚鰭掃過臉頰的水流感,不一會兒,這群閃著銀白色光芒的小傢伙就消失在視線之外了。

 

他們繼續前進,沿途所見除了成群的魚兒,還有鮮紅色的大海扇、色彩繽紛的小丑魚、觸手優雅搖曳著的海葵、藍色的櫻哥魚、長成平面的桌型軸孔珊瑚、有著鮮橘色與黑色紋路的海蛞蝓,一條海蛇悠悠游過身旁..熱鬧又多彩多姿的景緻彷彿海底花園般,令人驚嘆世界的奇妙。

 

潛水員中有人招手示意大家靠近,他拿著探針指指珊瑚某處,原來是一隻比紅豆還小的珊瑚蟹;另一對潛水員則在觀察前方沙地上探出頭來的花園鰻,牠們身型細長、白底黑斑、模樣可愛、警戒心甚強,一看到潛水員帶著相機靠近就全部縮回洞中,怎麼也拍不到。正當他們準備轉換目標、拍攝一隻躲在貝殼中的小章魚時,負責規劃潛水行程、掌握全隊狀況的導潛伸出大拇指比了個「讚」的手勢,原來該準備回到水面上了,於是一行人踢著蛙鞋,悠然地緩緩上升;早上先這樣吧,下午還要換個潛點繼續探索呢!

 

迥然不同於陸上風景,樣貌與生物千變萬化的海底世界又被稱作內太空。自 1940年代水肺發明後,這個彷彿籠罩著神祕面紗的異世界不再是海女的專利,人們突破了浮潛的限制,潛入水深 10至 40公尺的深海處,享受長時間與魚兒共游、欣賞海洋生物之美的樂趣。有些旅遊業者推出「體驗潛水」的活動,但通常能潛的深度跟能見到的物種都很受限。若能學會潛水、考到執照,去到國外的潛點也可以縱身躍入,盡情享受水下的曼妙世界。

 

擔任潛水教練超過 20年的李淳德表示,潛水員的級別大致分為開放水域初級潛水員(Open Water Diver)、開放水域進階初級潛水員(Advanced Open Water Diver)兩種,再進階的課程則有救援潛水員、助理教練、教練等;另外,也可以學習專長潛水訓練,像是海底攝影、生物辨識這類課程。

 

就裝備來說,一般潛水者可先選購輕裝備,也就是面具、呼吸器、套鞋、蛙鞋、防寒衣、手套、配重(幫助下沉的鉛塊)等;重裝備則指調節器、填充高壓空氣的氣瓶、浮力調整裝置等,由於價格昂貴,建議先租,等到潛水夠頻繁時再考慮添購。

 

潛水課程主要分成兩部分,一是認識裝備,包括如何使用裝備、如何保養及簡單的故障排除,二是潛水的觀念,諸如在水中呼吸、人體在水下的變化、壓力所產生的影響,以及海洋環境、海流影響及水中生態等,一般經過 25至 30小時的課程和 4次戶外實習,通過學科及術科的測驗,就可以取得潛水執照;跟駕照一樣,只要取得終生有效,不過世界各地的潛水組織有不同的體系跟潛水制度,盡量找較有知名度的潛水組織所核發的潛水執照比較有保障!

 

說到一般學習潛水最難以突破的關卡,「當然還是對水的恐懼啦!」李淳德說。他看過最誇張的學生,一把頭埋進水中就受不了,對水的害怕使得不少人最後打退堂鼓放棄,「但也有很多人克服了這點,而且一但習慣水性,學游泳會更容易呢!」

 

另一個比較複雜的則是計算氮殘量,避免體內殘氮量過多,引發像酒醉症狀一樣的「氮醉」,甚至因殘氮量超過極限而罹患潛水夫病。酒品不好的人發生氮醉會比較危險嗎?李淳德大笑:「也不一定啦,還是要看個人的體質。不過氮醉會影響到肢體協調能力跟感官能力,這在水下很危險。」也因此,潛水時最好都要有潛伴兩兩一組、彼此照應。

 

至於電影中常出現會咬人的大白鯊,李淳德表示,那種鯊魚多半分布在寒冷洋流流經的海域,像是加州或南澳,不會出現在東南亞,鯊魚咬人也多半是因為誤把潛水員當作是主食海豹,咬錯後也不會再追擊,「像電影中把人整個吞掉,那還真是神話呢!」李淳德說:「潛水安全與否還是取決於人,有正確的知識、裝備操作不失誤、面對身體狀況不逞強、下水後不隨便亂碰海底生物,做到以上幾點,跟好領隊的導潛,潛水絕對沒有想像 中那麼危險。」

 

對此,現任海底玩家潛水俱樂部會長的林錦榮也深通常是船潛,當然舒服多了。你只要帶著自己的裝備上船,其他感認同。林錦榮的正職是齒顎矯正界頗負盛名的牙醫師,對於潛水,「他啊,愛死了!」他的太太笑著說,簡單一句話道盡了林錦榮對海底世界的熱情與執著。

 

從小愛水的林錦榮不但深諳水性,還曾當過救生員。當初他陪著愛潛水的姪子下海看看,這麼一看從此無法自拔;喜愛攝影的他,學會潛水後更一頭栽入海底攝影的世界,20年來潛過國內外各個大小潛場,用掉將近600支氣瓶,更拍了無數精彩豐富的照片。談及第一次潛水的感受,他微笑:「好安靜,那是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。」很多人以為潛水是極限運動,需要年輕力壯跟許多體力上的要求,「除非你追求的是流強、魚群多的地方,不然潛水是很輕鬆的,只要控制好中性浮力就可以享受無重力、懸浮在海中的感覺。」林錦榮說。

 

台灣雖然四面環海,但西部為沙岸,可供珊瑚礁生長、吸引魚群的岩岸分部在東北角跟南部的珊瑚礁海岸,東部則因海底地形陡峭,較少像墾丁這樣豐富的海底景緻;蘭嶼、綠島、小琉球、澎湖等也有許多潛點。可惜長年潛下來,林錦榮發現台灣的海底生物不管在質或量都逐年減少,想多看些豐富、特別的生物,還是會到帛琉、馬爾地夫、印度、泰國、菲律賓等地。「再加上台灣多半是岸潛,要自己揹著近 20公斤重的裝備走到岸邊下水,但國外的設備都有人幫你打理,氣瓶也有人幫你扛上船啊!」比較困擾他的是,常常跟朋友到東南亞國家潛水、拍照,光是攝影器材就有十幾公斤重,「每次出國都得想盡辦法減輕行李的重量,把限重額度留給器材們。」他笑著說。

 

好險,數位相機的普及,大大減輕了器材的重量,市面上幾款輕巧的類單眼相機也都可以藉由添購防水殼,達到在水中拍攝的功能。不過林錦榮說,最重要的還是觀察細膩,「海底生物體型大都很小,很多會擬態、躲藏,如果沒有對牠們的習性有所認識,又沒有仔細觀察,很多時候是有看沒有到。

 

再者,同一個地點,白班的魚跟晚班的魚兒也有所不同,非常有趣。」也因此,遇到生態豐富、水質清澈的潛點,他跟朋友們通常會白天潛一次、夜間潛一次,除了觀察不同生態區位的物種,有時還可以看到獨特的景像。林錦榮指著一張櫻哥魚的照片說:「有看到櫻哥魚周圍那層半透明的膜嗎?那是牠夜間睡眠時為了保護自己所分泌的唾液,能夠防止天敵聞到牠的氣味。」這樣的畫面可只在夜間才看得到呢。

 

不論有沒有專業的海洋知識,帶上你豐盛的好奇心,跟著熟稔潛點特色、生物種類的導潛,一樣可以享受潛水的樂趣、看到許多新奇獨特的海底景觀。豔陽高照的盛夏時光,拿個潛水執照,預備好潛入湛藍海洋,享受波光粼粼的璀璨異世界。

 

※ 延伸閱讀:
‧ 台灣春季最佳賞鳥路線

 

完整內容請見《孤獨星球》Issue20(2013年6月號)】

arrow
arrow

    《孤獨星球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